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古代的醫療與文化
Socio-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 
開課學期
109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歷史學系  
授課教師
張嘉鳳 
課號
Hist2158 
課程識別碼
103 2583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博雅301 
備註
限學士班學生
總人數上限:5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2MedicalHisto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介紹與討論中國傳統醫藥的歷史,除了醫學、本草與身體的理論與實踐、發展與變遷之外,也關注醫者、病人與醫病關係,以及醫學與社會文化的密切互動。 

課程目標
課程大綱:

第一講 導論
第二講 經脈
第三講 本草
第四講 疾病
第五講 宗教與醫療
第六講 病人
第七講 醫者
第八講 醫病關係
第九講 婦人方
第十講 小方脈
 
課程要求
1. 上課認真聽講;下課認真準備與複習
2. 積極參與討論
3. 訓練閱讀、報告與書寫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1. 李建民,〈督脈與中國早期養生實踐 ── 奇經八脈的新研究之二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6本2分 (2005),頁249-313。
2. 張哲嘉,〈「大黃迷思」── 清代制裁西洋禁運大黃的策略思維與文化意涵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47期 (2005),頁43-100。
3. Hsiang-Lin Lei, “From Changshan to a New Anti-malarial Drug: Re-networking Chinese Drugs and Excluding Chinese Doctors,” The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, Vol. 29, No. 3 (Jun., 1999), pp. 323-358. 雷祥麟原著、校定,林盈秀翻譯,〈常山 ── 一個「新」抗瘧藥的誕生〉,收入李建民編《由醫療看中國史》(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),頁331-372。
4. 梁其姿,〈麻風病概念演變的歷史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0本2分 (1999),頁399-438。
5. 張嘉鳳,〈「疾疫」與「相染」── 以《諸病源候論》為中心試論魏晉至隋唐之間醫籍的疾病觀〉,《臺大歷史學報》27期 (2001),頁37-82。
6. 邱仲麟,〈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體系的應變〉,《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5本2分 (2004),頁331-388。
7. 林富士,〈中國早期道士的醫療活動及其醫術考釋 ── 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「傳記」資料為主的初步探討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73本1分 (2002),頁43-118。
8. 陳元朋,〈宋代的儒醫 ── 兼評Robert P. 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〉,《新史學》6卷1期 (1995),頁179-203。
9. 吳嘉苓、黃于玲,〈順從、偷渡、發生與出走 ──「病患」的行動分析〉,《臺灣社會學》第3期 (2002. 6),頁73-117。
10. 祝平一,〈藥醫不死病,佛度有緣人 ── 明、清的醫療市場、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68期 (2010),頁1-50。
11. 李貞德,〈漢唐之間求子醫方試探 ── 兼論婦科濫觴與性別論述〉,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》68本2分 (1997),頁283-367。修訂稿收入李貞德編,《性別、身體與醫療》(臺北:聯經出版有限公司,2008),頁79-158。
12. 張嘉鳳,〈黃帝不能察其幼小 ── 宋清之間小兒醫的自我認同與社會定位〉,《新史學》24卷1期 (2013),頁1-58。
 
參考書目
★ 2004年及其以前出版之中英文相關著作,請參見張嘉鳳,《歷史、醫療與社會》(臺北:臺
灣大學出版中心,2004)之基本參考書目與各講參考書目。

A. 中文著作:
1. 賴文、李永宸,《嶺南瘟疫史》,廣州:廣東人民出版社,2004。
2. 杜正勝,《從眉壽到長生──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5。
3. 傅大為,《亞細亞的新身體──性別、醫療與近代臺灣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4. 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《科技渴望社會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5. 吳嘉苓、傅大為、雷祥麟主編,《科技渴望性別》,臺北:群學出版社,2005。
6. 李建民,《生命史學──從醫療看中國歷史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5。
7. 李建民主編,《醫療與社會》,北京: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,2005。
8. 鄭金生,《藥林外史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5。
9. 陳明,《殊方異藥──出土文書與西域醫學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5。
10. 楊念群,《再造「病人」 ── 中西衝突下的空間政治(1832-1985)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
學出版社,2006。
11. 張大慶,《中國近代疾病社會史(1912~1937)》,濟南:山東教育出版社,2006。
12. 林富士,《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7。
13. 范家偉,《大醫精誠──唐代國家、信仰與醫學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,2007。
14. 吳鴻洲主編,《中醫方葯學史》,上海: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,2007。
15. 李建民主編,《從醫療看中國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16. 李貞德主編,《性別、身體與醫療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17. 李尚仁主編,《帝國與現代醫學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8。
18. 李貞德,《女人的中國醫療史──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》,臺北:三民書局,2009。
19. 成令方主編,《醫療與社會共舞》,臺北:群學出版有限公司,2009。
20. 黃金麟,《戰爭、身體、現代性──近代臺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,1895-2005》,臺北:聯
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09。
21. 陳秀芬,《養生與修身──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》,臺北:稻鄉出版社,2009。
22. 金仕起,《中國古代的醫學、醫史與政治──以醫史文本為中心的一個分析》,臺北:政大
出版社,2010。
23. 余舜德主編,《體物入微──物與身體感的研究》,新竹:清華大學出版社,2010。
24. 林富士主編,《疾病的歷史》,臺北: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,2011。
25. 梁其姿,《面對疾病──傳統中國社會的醫療觀念與組織》,北京:中國人民大學出版
社,2012。
26. 余新忠、杜麗紅主編,《醫療、社會文化史讀本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3。
27. 胡成,《醫療、衛生與世界之中國(1820-1937) ──跨國和跨文化視野之下的歷史研究》,
北京:科學出版社:2013。
28. 祝平一主編,《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──衛生與醫療》,臺北:中央研究院,2013。
29. 范家偉,《北宋校正醫書局新探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4。
30. 杜麗紅,《制度與日常生活──近代北京的公共衛生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5。

B. 西文著作:

1. Kim Taylor, 2005, Chinese Medicine in Early Communist China, 1945-63: A
Medicine of Revolution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.
2. Vivienne Lo and Christopher Cullen (eds), 2005, Medieval Chinese Medicine:
The Dunhuang Medical Manuscripts, London: RoutledgeCurzon.
3. Umberto Eco, 2005, History of Beauty, New York: Rizzoli.
4. S. M. Hillier, 2005, Health Car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hina,
1800-1982, London; New York: RoutledgeCurzon.
5. Tsuneki Sugihara and Yuhei Yamamoto (eds), 2005, Making History of Plastic
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, Sapporo: Hokkaido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
Medicine.
6. Volker Scheid, 2007, Currents of Tradition in Chinese medicine, 1626-2006,
Seattle: Eastland Press.
7. Asaf Goldschmidt, 2008,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edicine: Song Dynasty
960-1200, London: Routledge.
8. Roberta Bivins, Alternative Medicine? A History, New York, Oxford: Oxford
University Press, 2009.
9. Angela K. C. Leung, 2009, Leprosy in China: A History, New York: Columbia
University Press.
10. Darlene M. Juschka, 2009, Political Bodies/Body Politic: the Semiotics of
Gender, Oakville, CT: Equinox Pub.
11. Shari L. Dworkin & Faye Linda Wachs, 2009, Body Panic: Gender, Health, and
the Selling of Fitness, New York: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.
12. Yüan-ling Chao, 2009, Medicin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: A Study
of Physicians in Suzhou, 1600-1850, New York: Peter Lang Publishing, Inc.
13. Charlotte Furth, Judith T. Zeitlin & Ping-chen Hsiung (eds), 2010, Thinking
with Cases: Specialist Knowledge in Chinese Culture History, Honolulu:
University of Hawai’i Press.
14. Yi-Li Wu, 2010, Reproducing Women: Medicine, Metaphor, and Childbirth in
Late Imperial China, Berkeley: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.
15. Marta E. Hanson, 2011, Speaking of Epidemics in Chinese Medicine: Disease
and the Geographic Imagin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, London and New York:
Routledge.
16. TJ Hinrichs & Linda L. Barnes (eds), 2013, Chinese Medicine and Healing: A
Illustrated History, Cambridge, London: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
Press.
17. Sean Hsiang-lin Lei, 2014,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: Medicine in the
Struggle over China's Modernity¸ Chicago and London: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.
18. Bridie Andrews, 2014,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, 1850-1960, Vancouver: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考試 
40% 
1. 考試以授課內容與指定書目為主,考試作弊者一律依校規處置。 2. 考試時間:109年6月11日(星期五)12:20~14:10。  
2. 
作業 
40% 
1. 每2~3位同學一組,以古代某一醫者為中心,進行口頭報告,並繳交作業1份。字數不限。 2. 作業之字數不拘,請於109年5月28日下課前繳交。 3. 遲交者扣分,每遲交一天扣該份作業總分之10分。 4. 抄襲者一律以零分計 5. 請以紙本繳交,不接受電子郵件等其他形式。 6. 作業內容必須另附一份組員的討論紀要,字數不限。 7. 口頭報告時間:5月7日、14日、21日。 8. 報告順序:抽籤決定 9. 指定討論之醫者(參見紙本大綱)  
3. 
討論 
20% 
1. 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2. 上課至少發言2次,超過2次者學期總成績酌予加分。 3. 在課堂發言的同學,請於每次上課結束時在登記表上註記。 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6  第一講 導論 
第2週
3/05  第二講 經脈 
第3週
3/12  第三講 本草 
第4週
3/19  第四講 疾病 
第5週
3/26  第四講 疾病 
第6週
4/02  春假 
第7週
4/09  第五講 宗教與醫療 
第8週
4/16  第六講 病人 
第9週
4/23  第七講 醫者 
第10週
4/30  第八講 病醫關係 
第11週
5/07  學期作業口頭報告 
第12週
5/14  學期作業口頭報告 
第13週
5/21  學期作業口頭報告 
第14週
5/28  第九講 婦人方 
第15週
6/04  第十講 小方脈 
第16週
6/11  考試 
第17週
6/18  期末溫書